話說儒佛道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伴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源遠流長,,生生不息,。雖然在近代歷史中,傳統(tǒng)文化幾經考驗,一再接受歷史的批判與反思,,但終究顯示出其不朽的生命力,,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滋潤與營養(yǎng)著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魂靈與底蘊,。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使中華文明得以繼承,、發(fā)展和光大,而且還在世界上產生著巨大的廣泛的影響,,許多發(fā)達的西方國家,,比如美、英,、法,、日等國家,都有專門的研究機構,,應用領域相當廣泛,。 儒佛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文化,其內涵之深刻與豐富遠勝于西方文化,。儒家是人學,,重入世;道家是神學,,重入世亦重出世,;佛家是超人神之學,重出世,。出世者,,超出世間之謂也。儒家學理較易為人們所理解與接受,,道家尤其是佛家的學理是絕對的本體論,,直指形而上道體,因而難于為人所理解與接受,。儒佛道三家都注重實踐,,不在語言文字上打轉。儒家重“靜坐”,;道家重“煉丹”,;佛家重“坐禪”,通過默坐澄心,,精神的涵養(yǎng)與洗練,,以期身心平衡、人天合一乃至生命的超越,。準確的說,,三家之學皆為人學,,從本質上講是一體的,相同的,。儒家用“減”字,,減去人的缺點錯誤;道家用“損”字,,損去人的欲望和煩惱,;佛家用“了”字,了去人的痛苦和癡心妄想,。儒家忘我,;道家舍我;佛家無我,。有我忘我,,入世忘世,居名逃名,,見利讓利,則在名不累,,應物不傷,,“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儒家取之謂“中庸”,;道家用之謂“守中”;佛家名之謂“中道”,,居中而應環(huán),,無所不周也。儒家重學理,,佛道重功夫,。儒家立圣人境界;道家立神人境界,;佛家立超人境界,。儒家治生;道家長生,;佛家無生,。儒家順生死而盡生死;道家轉生死而了生死,;佛家明生死而無生死,。由此,儒家安命立天,;道家超命樂天,;佛家知命順天,。以無為應有為,以無心合天心,,以無用藏大用,。 儒學講人生怎樣做君子、做孝子,、做圣賢,、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有價值的人;佛教講人生如何做修行人,、做羅漢,、做菩薩,做一個有覺悟有慈悲普渡眾生的人,;道家講人生如何做真人,、至人、大人,、神人,、做一個由道而生由德而長順其自然的人。 下面,,我想從訓詁學的角度,,特別是從字的結構和意義上來解釋一下儒佛道的深刻含義,以及它給予我們的智慧啟示,。 先看“儒”字,。“儒”字左邊一個“人”字旁,,右邊一個“需”字,。儒者,,人之所“需”也。而“需”字的上面是一個“雨”字,,說明人需要陽光雨露,;下面是一個“而”字,是不間斷和連續(xù)的意思,,說明人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發(fā)展和提高的,。它啟示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以人為本,首先考慮人的需要,,盡量滿足人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成就事業(yè),推動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否則就沒有意義,。那么,一個人也是這樣,,你在世界上要想得到自己的所需,,實現自己的目標追求,,沒有別的捷徑可走,那就要努力奮斗,,拼搏進取,。有一種“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精神,,有一種“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勁頭,就能達成我們的目的,,實現我們的需求,。換言之,一個國家要繁榮富強就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發(fā)展民生;一個領導要有所建樹就要盡力考慮人的需求,,滿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需求;一個人要有所做有為就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懈地追求! 再看“佛”字,。“佛”字,左邊一個“人”字旁,,右邊一個“弗”字,。“佛”者,人無也,,或者說佛不是人而是仙也,。“弗”字是無和沒有的意思,它又象征修身成佛決非易事,。修佛的道路是一條漫長曲折的路(象“弗”,,是彎著腰、躬著背向前走的),,沒有向佛的虔誠之心,,沒有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是絕對成不了佛的,。想成佛就要忘我,就要四大皆空,,沒有煩惱和痛苦,。沒有了人,,此“物”當與虛幻聯系在一起。當人們苦悶至極,,郁郁不解時多想有個盛放希望,,釋放酸楚的“場所”。如此的場所哪里去找,?人只要存在世間,,哪能沒有戚慘悲歡,哪能沒有酸甜苦辣,,于是“無解”的人們想到了無人或者人無的“佛”,。它啟示我們:為人處世不要把自我看得太重,不要把喜怒哀樂看得太重,,要人心向善,,普渡人生,多為人民謀福祉,;凡事要看長遠,、顧大局,不為已悲,,不為利動,,不為色誘,用“戒定慧”治理“貪嗔癡”,;要想成就大業(yè)必須吃大苦,、耐大勞,持之以恒,,犧牲奉獻,,決不半途而廢,淺嘗輒止,。 最后看“道”字,。“道”字是一個“首”字加“走”字旁。道者,,腳做為大地托首而成,。首是“道”之核心所在。意思是說,,要做一個有頭腦的人,,即懂得規(guī)律有先見之明的人;靠有思想的頭腦去思考世界,,思考人生,,去走好人生之路;要當先進,,始終走在前頭,,成為世人的領路人,。“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所述的“道”到底是指什么,,指的是規(guī)律、道理,,也包括宇宙玄機,。它啟示我們:一定要加強學習,提高素質,,把握規(guī)律,、尊重規(guī)律,以品德和才干立身做人,,以素質能力成就事業(yè),;凡事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也就是聰慧的頭腦和智慧,,不能束之高閣,,要深入實踐、深入群眾,,靠我們的雙手雙腳去付諸行動,,創(chuàng)造社會效益,講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思想,沒有了頭腦,,就會迷失方向,,“腳步”就會無序,甚至要走上歧途,。如果沒有本事,,能力素質差一些,,就干不成大事,,但還不至于壞事。 儒佛道,,名稱而已,。它們即使被冠以了ABC也無不可,但人類擁有的“儒佛道”的三類“處世方式”,,只要人類存在,,它們就會永遠存在下去。即:為解決所需要而爭的“儒”,,為惑之不解而托為“佛”,,為心靈自由而追的“道”,。作為人類行為、思想的主要“類型”將永遠存在下去,,不斷地豐富發(fā)展,,與經濟社會緊密結合,成為精神財富,。人要活命,,生存是人類第一所需。自然,,“儒”會成為社會的文化主體,。人只要竭盡全力而不偷懶,吃飽飯是不成問題,。“不事勞作”吃不飽的人,,“經營有方”吃過飽的人便有了“空閑”來思索人生,琢磨世界,。吃不飽的人和吃過飽的人便會覓“佛”尋“道”,。因為他們的“需”大多解決了,或者他們的需得以解決的太少,。換言之,,居眾生高低兩端的人多會想往與“佛”“道”為伍,但真正能融入其中的卻實屬鳳毛麟角,。居于眾生“中間”的人因“需”的緣故而多會不得已而與“儒”站在一起,,即使想與“儒”脫離也不可能做到。在數量上或比例上來說,,從屬,、靠近“佛道”兩家的眾生想超過“儒”家的可能性變得渺茫!讓我們從儒佛道中吸取精華,,陶冶性情,,聰慧頭腦,從而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有益于自我完善的人,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