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來,,向后轉(zhuǎn),。看著自己的過去,,看著過去的自己,,總會有一些事情讓你感到后悔,恨不得沖到他的面前,告訴他:不要這樣做,。告訴他,,不就是學校開學嗎?自己去報到就好了,。 過去當然無法改變,。所以我只能看著自己和堂哥坐在車里,大伯開著車,,父親坐在他旁邊,。他們把車門拉上,把我們送往學校,。 那天下著雨,,父親和大伯幫我領被褥,買生活用品,。我則乖乖的跟在后面,,興奮且惶恐。 上周我看到一則父母帶著空調(diào)陪大學生報道的新聞時,,馬上心生嘲諷,。當時我沒有想起那個跟在父親背后報道的我,沒有想過,,其實除了那個空調(diào)之外,,我和他們沒有什么不同。如果空調(diào)只是代表著對生活安逸的要求的話,,那么同樣讓父母帶著報道的我們則同樣喪失了一個獨立的機會,。 在《孩子讀大學家長還要陪多久》一文中,作者提到了余華的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我在高中時候就讀到過這篇小說,,但是毫無感覺。那個時候我為考試發(fā)愁,,為了未來的高考擔憂,,為了提前到來的戀愛興奮,甚至為村上春樹著迷,,為足球也曾短暫癡狂,,但是從來沒有想到過獨立,沒有想到過自主,。所以,,我根本不可能對這篇小說留下任何印象,以至于當我再次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只是隱約感到,,我讀過,,但是卻連一個字都想不起來。 當然,,到現(xiàn)在你要是問我,,父親送我去報道,到底對我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不好的影響,,我并不能明白的說出來——這恰恰是最讓我感到恐懼的地方,,因為我知道許多東西已經(jīng)很自然而然的滲透到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當中去了,成了一種想當然的現(xiàn)實,。就像當年那樣,,父母從來沒去討論過要不要去送我的問題,因為那是毫無疑問的,,是想當然的,,只有“送”這個答案。 為了這個答案,,家長們可以列舉出無數(shù)條理由:東西太多了,;要給他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路上太危險了,;現(xiàn)在社會狀況那么不安全,;大家都送…… 但是誰會想一想這些理由是不是真的成立?正像張鳴老師說的,,上大學的人,,大多數(shù)已是滿18歲的成年人了。然而,,這些成年人,,卻像幼兒園孩子一樣被大人對待。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路上確實太危險了,,社會也不那么安全,拿那么多東西太多了,。但是對于一個超過18歲的成年人來說呢? 寫到這里我想起龍應臺講的一個故事,。當她和兒子飛利浦見到朋友的時候,,朋友總會盯著自己的臉,問飛利浦多大了,。即使是夸獎飛利浦,,也是對著自己說的。因為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許多人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這個細節(jié)——孩子永遠是孩子,,即時他已經(jīng)十八歲,,已經(jīng)領著自己的女朋友回家了,,對于父母來說,他依然還是孩子,。 甚至有一次,,龍應臺要去洗手間的時候,也下意識的扭頭問身邊的飛利浦:要不要去廁所,。飛利浦反問她:難道我連自己要不要去廁所還不知道嗎,? 我站起來,向后轉(zhuǎn),??吹?003年9月4日,外面還在下著雨,。宿舍里一片混亂,,每個舍友都有家長跟來。父親打開剛領來的被罩,,幫我把被子裝了進去,。對面的床鋪,一個舍友的母親正在幫他鋪床,。透過窗戶可以看到步履匆匆的家長們,,抱著被褥和生活用品,領著孩子在細雨中穿梭,。 我真希望當時的情況不是那樣子的,,不是父親幫我把東西拿到了五樓宿舍里,不是大伯開著車把我送到了學校,,不是母親幫我收拾的衣物,。我希望我能像《十八歲出門遠行》中的我一樣,結果父親把書包遞給我,,他“在我腦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馬屁股上拍了一下。” “你已經(jīng)十九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父親說。 然后我歡快地沖出了家門,,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 |
|
來自: qiantangjun > 《2009級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