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白居易之【賦得原上草】
文編://SFWJ 近幾日閑來無事,,索性將自己扔在書店。雖不敢說眾覽群書,,終無愧走馬觀花,。然而,有道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其實,過度看書亦然,。其益處莫過于一個“累,!”;看得老眼昏花只剩下滿頭野“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的這首“草”詩,,通俗易懂,。其藝術成就之高,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和傳誦,。在眾多版本的賞析中,,大都將重點放在描繪古原上的野草,稱作者不僅勾畫出了草原的廣闊,野草的青翠和芳香,,而且還著重歌頌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然而在我的讀書記憶中,此詩不僅是一首流傳千古的詠物詩,,更是一首妙不可言的諷刺詩,。(經(jīng)回憶,整理如下) 眾所周知,,白居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之一,,早年對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比較了解,與好友元稹曾共同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學理論,。做了諫官以后,和太監(jiān)以及頑固的舊官僚進行了斗爭,,同時也寫下了許多諷刺統(tǒng)治階級的詩,。然而,作為古代詩人,,盡管他很偉大,,但畢竟一孤家寡人,勢單力薄,,怎可與朝廷刺刀見紅,。因此諷刺詩便適時而生,成為了諷刺當時統(tǒng)治階級最有力的武器,。 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原上草”,,雖是詠物詩,但意在諷刺小人,,即便將其看做寓言詩也絕不為過,。因為大凡含有諷刺的詩,切不可露骨,、露筋,,使人一望而知,總要意在言外,,使人自去領悟才有回味,。而此詩正是這樣一首經(jīng)典的上乘之作。 此詩以“草”比喻小人: “原上”指喻君側(cè),、上級領導,。 “枯榮”指去一小人來一小人。 “火燒”指斥除不能盡,。 “春風”指乘時而崛起,。 “侵道”指喻傾軋君子,、上級領導。 “接城”指欺凌君上,、欺騙領導,。 “別情”指小人殷勤處最易動人。 再就文字講:領聯(lián)是流水對,,非常自然,。頸聯(lián)中“遠方”,、“青翠”字都凝練,,都是代替“草”字,於此可悟詩中運用借代詞的方法,。 “蘺蘺”蒙茸附結(jié)的樣子,。 相信朋友們看后,自會領悟其中回味無窮的美妙與精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