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因?qū)檺矍《鴤魑挥谟赫肌赫龏Z嫡辨正》·張羽新
《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1期12—20
在封建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奪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的斗爭,,代有發(fā)生,舉不勝書,。但宮廷秘闈,,外間難得其詳,正史往往不錄,,而稗史野乘又多得之傳聞,。燭影斧聲,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謎,。而作為歷史問題,,它卻常常引起許多人的興趣。雍正繼位問題,,就是清史研究中的一個頗令許多人感興趣的問題,。舊的傳說,,以雍正篡改遺詔,用陰謀手段奪取帝位之說較為流行,。更有人根據(jù)這種說法演義為小說,,影響頗大。近幾年,,一些歷史工作者一反舊說,,認為改詔之說不能成立,傳位雍正是康熙的本意,,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康熙與雍正是清史上兩個比較著名的皇帝,,都對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因而,弄清這個問題,,對于康熙與雍正其人的研究和清代前期史的研究,,是有所補益的。
根據(jù)我所接觸的一些材料來看,,康熙是因為寵愛乾隆而傳位于雍正的,。
一
這個觀點,并不是我的發(fā)明,,清代官書《清實錄》即舉是說,。《清高宗實錄》卷一:“(乾?。┠咎m從狝,,入永安莾喀圍場,命侍衛(wèi)引射熊,,取初圍獲熊兆,,甫上馬,熊突起,,控轡自若,。圣祖御槍殪之。事畢,,入武帳,,顧語溫惠皇貴太妃曰:‘是命貴重,福將過予’,。恩鑒之神,,灼然知圣母、圣子允能膺受多福,,引貺方來,,深信不爽者如此”,。此事發(fā)生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夏。這段話說明在康熙死前數(shù)月,,已默定繼承人于心,。《清高宗實錄》卷一又說,,乾隆繼位是“圣祖深愛神知,,默定于前;世宗垂裕谷詒,,周注于后”,。這也說明康熙生前已預定將傳位給雍正,而最終要由乾隆繼承皇位,。但因為《清高宗實錄》是乾隆死后才修成的,,容易被人懷疑為是史家根據(jù)既成事實而臆說的,所以《清高宗實錄》的這個說法不受史學界的重視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乾隆本人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在一首詩的自注中寫道:“康熙壬寅(康熙六十一年),,皇考敬奉皇祖臨幸觀花,慈顏有懌,,因于燕喜之次,,以予名奏聞,愛撫備至,,是為承恩之始,。仰惟付托之重,默契圣心,,投艱遺大,,似即肇基于此。”這種說法,,在當時統(tǒng)治階級上層中間流傳較廣,,昭梿在其著名的歷史筆記《嘯亭雜錄》中即取此說:“純皇(乾隆)少時,,天資凝重,,六齡即能誦《愛蓮說》。圣祖初見于藩邸牡丹臺,,喜曰:‘此子福過于予’,。乃命育諸禁庭,朝夕訓迪,,過于諸皇孫,。嘗扈從之木蘭,,圣祖槍中熊,撲,,命純皇往射,,欲初圍即獲熊之名耳。純皇甫上馬,,熊復立起,,圣祖復發(fā)槍殪之。歸,,諭諸妃嬪曰:‘此子誠為有福,,使伊至熊前而熊復立起,更成何事體,?’由是,,益加寵愛,而燕翼之謀因之而定也,。”這很明確地說明,,康熙是有意讓乾隆當皇帝的。但孫承祖位,,前無先例,,所以康熙欲傳皇位于乾隆,必先傳位于其父雍正,。昭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代善之后,,系清皇室的近支宗室,又與乾隆約略生活在同一時代,,他的筆記《嘯亭雜錄》又以記清代掌故翔實而歷來受學術界重視,,因而他的說法有一定的影響。
上述幾條資料,,或出自乾隆本人之口,,或見諸與皇室有關人之手筆,且都在雍正死后,,缺乏必要的證據(jù),,因而并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很多人對此仍持懷疑態(tài)度,,也是情理中事,。我初接觸清史時也作如是想。近年看了一些材料,,覺得上述幾條資料并非純系子虛,,而是空洞來風,事出有因,??滴跻?qū)檺矍《鴤魑挥谟赫f,,并非出于后人杜撰,而是出于康熙之口,,并且是在康熙剛死,、雍正登極伊始,乾隆尚在髫齡時即已為世人所知,。這雖然在清代官書和清人筆記中沒有記載,,但在朝鮮的歷史文獻中卻記載得頗為詳明?!冻r李朝實錄》中景宗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有這樣的記載:
遠接使金演迎勅而歸,以聞于譯舌者言于戶曹判書李臺佐曰:“康熙皇帝在暢春苑病劇,,知其不能起,,召閣老馬齊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后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仍以為君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訓誡胤禛。解脫其頭項所掛念珠與胤禛曰:‘此乃順治皇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又曰:‘廢太子皇長子性行不順,依前拘囚,,豐其衣食,,以終其身。廢太子第二子朕所鐘愛,,其特封為親王,。’言訖而逝”。
這是關于康熙之死,、雍正繼位最詳細,、最具體的歷史資料,它比清代官書和清人筆記所記的時間都要早,,而且具體得多,。康熙臨終遺言,,所謂“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后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最明白地表達了康熙因?qū)檺矍《鴤魑挥谟赫谋疽?。當然,為證明這條資料的可靠性,,我們還必須做些考證,。
二
首先,從這條資料的時間和來源看,。
從時間上看,,這條資料系在《朝鮮李朝實錄》景宗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應是當時所記,。是在康熙死后一個月左右(康熙死于當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登極伊始,離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很近,,比清代官書和清人筆記記述這個問題的時間都早,。況且,康熙遺言中所提的幾件事,,除立雍正為“嗣皇”外,,其他幾件事都還沒有發(fā)生,特別是乾隆當皇帝是在十幾年后的事,,而且屬于外國人記中國事,,自然不會受乾隆當皇帝的影響而所記不實。
從這條資料的來源看,,是朝鮮官員聽清朝官員所說,,不是出于杜撰。朝鮮李氏王朝是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1723年1月6日),,即康熙死后半個多月聽到康熙死訊和聞知清朝赴朝鮮的傳訃勅使已離北京的,。當天即決定“以金演為遠接使,尹圣時為問禮官,,李光佐為館伴”,,入中國境內(nèi)迎接清朝勅使。隨后,,又派“李光佐為遠接使,,權(quán)益官為問禮官”,在朝鮮境內(nèi)迎接清使,。十二月十六日(1723年1月22日),,清朝傳訃勅使到達朝鮮都城。第二天,李氏王朝即“遣宰臣勞問勅使于館所,。”這一天,,作為朝鮮“遠接使”的金演,“迎勅而歸”,,“以聞于譯舌者言于戶曹判書李臺佐”,。所謂“譯舌者”,就是翻譯官,。這表明,,金演是到中國境內(nèi)迎接清朝勅使,通過翻譯打聽到的,。作為李氏王朝的遠接使,,所接觸的清朝官員當然是清朝的傳訃使及其周圍人員,這些話,,無疑是從他們之中傳出的,,其得自于清朝皇室,自不待言,。
從這條資料所記的一些史實來看,,也可以得到印證:
1.關于雍正是否單獨受命問題
前引《朝鮮李朝實錄》載:康熙臨終前,曾以“為君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訓誡胤禛”云云,說明雍正于康熙臨終時曾單獨受命,。這在清代有關記載中,,也是有蛛絲馬跡可查的。
關于康熙臨終和雍正繼位問題,,《清世宗實錄》卷一是這樣記載的:“十月癸酉,,圣祖自暢春園幸南苑行圍,遂駐蹕南苑,,至是圣躬不豫,因回暢春園,。庚寅,,以冬至屆期,將大祀于南郊,,命上恭代行禮,,諭曰:‘郊祀上帝,朕躬不能親往,,特命爾恭代,。齋戒大典,必須誠敬嚴格,,爾為朕虔誠展祀可也,。’上遵旨于齋所致齋,。敬念圣躬,孝思篤切,。每日三次遣護衛(wèi)等恭請圣安,。至甲午丑刻,圣祖疾大漸,,遣官馳召上于齋所,。且令速至。隨召誠親王允祉,、淳郡王允祐,、多羅貝勒允禩、固山貝子允禟,、敦郡王允[礻我],、固山貝子允裪、皇十三子允祥,、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宣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上聞詔馳至,趨進寢宮,。圣祖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上問安,,進見五次,。戌時,圣祖賓天”,。
蔣良騏《東華錄》卷二十四所記與《清世宗實錄》大體相同:“(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十三日甲午丑刻,,上疾大漸,命趨召皇四子于南郊齋所,。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礻我]、皇十二子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是日戌刻,,上崩”,。
雍正自己是這樣說的:“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時皇考圣躬不豫,靜攝于暢春園,。朕請侍奉左右,,皇考以南郊大典,應于齋所虔誠齋戒,,朕遵旨于齋所致齋,。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齋所,。朕未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祐,、阿其那,、塞思黑、允[礻我],、公允裪、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即皇帝位,。’是時,惟恒親王允褀以冬至命往東陵行禮,,未在京師,。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貝勒允禑,、貝子允祎,俱在寢宮外祗候,。及朕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癥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其夜戌刻,,龍馭上賓。”[1]
這三條材料,,從時間順序來說,,以《大義覺迷錄》最早,蔣氏《東華錄》次之,,《清世宗實錄》最晚,,且都在雍正當皇帝以后,蔣氏《東華錄》與《清世宗實錄》多本雍正之說,,事所必然,。關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經(jīng)過三者所記大體相同,,而且都沒有關于雍正曾單獨受命的記述。但是,,這三條材料都說明康熙自知病將不起,,曾命人往南苑馳召雍正,這是康熙有意授命雍正的有力證據(jù),。而且三條材料都說明,,雍正于康熙臨死前,確曾進見過康熙,,《清世宗實錄》還特別強調(diào),,當天,雍正曾“進見五次”,,說明雍正單獨受命的機會是很多的,,完全有這種可能。但是雍正本人對此是諱莫如深的,,他特別強調(diào),,自己“未至暢春園之先”,,康熙即已對誠親王允祉、尚書隆科多等宣布命其繼承皇位,。這顯然是在繼位問題上遭到政敵攻擊之后,,雍正極力為繼位的合法性辯護的一種手段,特別是針對政敵散布的關于康熙喝了雍正所送一盌人參湯以后死去的傳言的一種隱晦的反駁,。他否認的僅是康熙向允祉,、隆科多宣布其繼承皇位之前,,曾單獨受命于康熙,。至于馳至暢春園以后,,是否單獨受命,雍正則環(huán)顧左右而言他,。所以,,上述所引清代官書,不能否定《朝鮮李朝實錄》關于雍正于康熙臨終之前單獨受命的記載,,反而露出種種端倪,,單獨受命確實存在著可能性。當然,,為了說明《朝鮮李朝實錄》記載的真實性,,還需要舉出直接的證據(jù),。
2.關于康熙臨終授給雍正掛念珠問題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康熙臨終時,曾“解脫其頭項所掛念珠與胤禛曰:‘此乃順治皇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這是雍正于康熙臨終前單獨受命的“物證”。這在清代資料中,,也是有可靠記載的,。時人蕭奭《永憲錄》卷一說:“又,上(康熙)大漸,,以所帶念珠授雍親王”,。《朝鮮李朝實錄》當時是朝鮮李氏王朝的宮闈秘籍,,外間難得窺見,,而《永憲錄》當時尚未刊刻印行,兩者約略同時成書于兩國,,當然不會有互相抄襲或影響的問題,。其所記康熙臨終授與雍正掛念珠事完全一樣,證明確有其事,,不會出于杜撰,。對此,還有一個反證,。野史傳聞,,康熙病篤時,“宣詔大臣入宮,,半晌無至者,。驀見雍正立前,大怒,,取玉念珠投之,。有頃,康熙上賓,,雍正出告百官,,謂奉詔冊立,并舉念珠為證,。百官莫辯真?zhèn)?,奉之登極??滴醣娮佑兄涫抡?,心皆不服,,時出怨言。雍正知群情洶洶,,遂以峻法嚴刑為治”,。[2]此前還記載雍正改詔等傳聞,其源蓋出自雍正政敵之口,,是顯而易見的,。在封建社會的爭權(quán)斗爭中,對一件事有截然相反的評論或看法,,是司空見慣的,,本不足怪,但這并不能影響客觀上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實的真實性,。這個傳聞也證明,,康熙臨終授雍正念珠,確有其事,。至于說是“授予”或“投擲”,,則屬于政敵之間的主觀評論。這從反面證實了《朝鮮李朝實錄》所記康熙臨終授雍正念珠之事是持之有故的,,并非向壁虛構(gòu),。
3.關于對廢太子的待遇問題
《朝鮮李朝實錄》記康熙臨終對雍正的遺言,有關于對廢太子允礽的待遇問題,,說:“廢太子皇長子性行不順,,依前拘囚,豐其衣食,,以終其身,。廢太子第二子朕所鐘愛,其特封為親王”,?!冻r李朝實錄》在錄入康熙這項遺言時,其內(nèi)容尚未成為客觀事實,,可后來的事實卻印證了這條資料的可靠性,。據(jù)《清世宗實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剛死不久,,雍正在封允禩、允祥為親王的同時,,即封廢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為郡王,。十二月,又封弘皙為多羅理郡王,。翌年,,即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在北京西郊鄭家莊為弘皙造附成,“令伊率領子弟,,于彼居住”,。并經(jīng)雍正批準:“由兵部領取車輛,將需用物件載往,,其給與理郡王人數(shù)共三百四十五名,,現(xiàn)有護軍、領催,、馬甲并親隨執(zhí)事等,均給錢糧,,令其當差行走,。鄭家莊城內(nèi),原有房四百間,,如尚不敷,,再行添造”。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廢太子允礽死,,追封為和碩理親王,其喪事“照親王之例辦理”,,對于允礽無出之侍妾,,也“另給廟舍與居,豐其衣食,,以終余年”,。這說明,雍正對廢太子允礽在生活上是給予了優(yōu)待的,,并將其子封王,,這與前引《朝鮮李朝實錄》所記康熙關于廢太子允礽的遺囑是吻合的。這些事實的發(fā)生是在《朝鮮李朝實錄》記錄康熙遺言之后,,不存在據(jù)已發(fā)生的事實寫史的問題,,只能說明,在這個問題上,,雍正是執(zhí)行了康熙遺囑的,。
4.關于馬齊領遺命問題
《朝鮮李朝實錄》記康熙臨終將傳位雍正的遺命告訴了馬齊,而前引《清世宗實錄》等清朝官書,,都記康熙臨終前是將誠親王允祉,、尚書隆科多召至病榻前,宣布雍正繼承皇位的,?!洞罅x覺迷錄》所錄雍正之言,,也沒有提到馬齊曾領受康熙關于著雍正繼承皇位的遺命。這都與《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大相徑庭,,并對《朝鮮李朝實錄》所記的可靠性造成了威脅,,故此,對這個問題需要做些考證,。
首先,,從馬齊的職位及其與康熙的關系來看,他都具備領受康熙遺命的資格,??滴鯖Q意傳位與雍正,當然不會把此事告知雍正以外的其他皇子,,而只能告知足以掌握政局而又能以信賴的親近大臣,。馬齊應該是合適的人選。
馬齊,,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其父米思翰曾任內(nèi)務府總管,、戶部尚書,、議政大臣,“三藩之亂”時,,以力主撤藩而名噪一時,,甚得康熙寵幸。馬齊由蔭生授工部員外郎,,后遷內(nèi)閣侍讀學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為山西布政使,,擢巡撫,以清廉受知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遷左都御史,二十九年(1689年)列議政大臣,,后遷兵部尚書,,調(diào)戶部尚書,并兼理藩院尚書,。三十八年(1699年),,授武英殿大學士,一直到四十七年(1708年)以前,他總是占據(jù)要津,,是清廷中實權(quán)人物之一,。這年冬天,以皇太子允礽既廢,,佟國維奏請速定儲位,,馬齊參與奏立允禩為皇太子,因而觸怒康熙,,馬齊與其弟馬武,、李榮保并被奪官,這是他宦海中最大的一次挫折,。
與馬齊權(quán)勢相埒的是佟國維,,他也是滿洲鑲黃旗人,其妹為順治孝康皇后,,其女為康熙孝懿皇后,,與清朝皇帝有姻親之誼,康熙九年(1670年)授為內(nèi)大臣,,二十九年(1690年)再授為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也是勢炎可熾的人物,。四十七年(1708年)冬,,議立太子時,佟國維暗中參與擁立允禩,。翌年正月,,康熙召集王公大臣,追問誰先舉允禩為太子,,“諸臣莫敢對”,,康熙說:“是必佟國維、馬齊意也”,。[3]由此可見,,馬齊與佟國維在朝中勢壓群臣,有參與最高機密的政治地位,。但是,,佟國維天年不永,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死去,。
本來,,康熙在令大臣集議皇太子人選時,是有意保全馬齊的,,事先令其“毋予議”,。但既經(jīng)大臣告發(fā),不得已,只好奪其官,。但時隔不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即命其董俄羅斯互市事,。其弟李榮保,、馬武亦復起用。不久,,馬齊被授為署內(nèi)務府總管,,掌管皇室事務,五十七年(1718年),,復授為武英殿大學士,,再次占據(jù)權(quán)力要津。據(jù)蕭奭《永憲錄》載“相傳其女為郡王允裪妃”,。以其資格,、職位,這是有可能的,。如此,,他不僅權(quán)重群臣,且與皇室有親,,佟國維死后,,他最有資格參與最高機密。所以康熙臨終托孤于他,,完全有可能,。
從以后的一些事實來看,也可以為這種推斷找到一些旁證,。據(jù)蕭奭《永憲錄》:康熙死后第二天中午,,“傳大行皇帝遺詔,命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總理鑾儀衛(wèi)事,、嗣三等公馬爾賽、提督九門巡撲三營首領,、兼理蕃院尚書隆科多,,武英殿大學士、戶部尚書馬齊輔政”,。馬齊輔政,,原本康熙遺命,這是馬齊受遺命的有力證明,?!肚迨雷趯嶄洝肪硪挥涊d與此稍別,云:十一月十四日“命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總理事務。諭曰……除朕藩邸事件外,余俱交送四大臣。凡有諭旨,,必交四大臣傳出”,。在雍正任命的四個總理事務大臣中,,少了康熙遺命為輔政的馬爾賽,多了允禩和允祥。這是雍正在政權(quán)未穩(wěn)之際,為了穩(wěn)住其覬覦爭權(quán)的弟兄,,而采取的一種權(quán)宜之計。但雍正依為心腹的則是馬齊和隆科多,??滴趿荒晔拢赫莆照?quán)不久,,即賞馬齊和隆科多阿達哈哈番世職,。尋命馬齊“襲伊祖哈世屯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世職”,晉二等伯,,加太子太傅,,并任命其為“圣祖實錄館監(jiān)修總裁官”。[4]在權(quán)力斗爭激烈的情況下,,“圣祖實錄館監(jiān)修總裁官”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要職,這個任命,,表明雍正對馬齊的極大信任和傾心相依,,并暗含將他置于隆科多之上的意思。雍正元年春三月,,又進馬齊,、隆科多、年羹堯為太保階,,據(jù)《永憲錄》載,,這是“登極恩也”,是對他們擁立雍正當皇帝的一種酬答,。這年五月,,雍正御賜馬齊一副對聯(lián):“運世達權(quán)需有德,安邦守正在無私”,,[5]充分說明了馬齊在雍正繼位中所起的特殊重要作用,。后來,隆科多、年羹堯以擁戴之功自詡,,實際上是在雍正遭到其弟兄對他繼位合法性的攻訐中,,為雍正的政敵提供了攻擊的口實,因而觸怒了雍正,,將他們嚴刑處置,。后人在論述雍正嗣位問題上,也多涉及隆,、年案件,,因而隆、年被后人視為雍正繼位中的關鍵性人物,,而對馬齊,,則多漏而不提。這是因為,,馬齊對受命問題,,始終秘而未宣,保高位于天年,。從上述分析看出,,雍正繼位中的真正關鍵性人物是馬齊,而非隆,、年,,獨得雍正依為心腹的也是他?!冻r李朝實錄》記載馬齊于康熙臨終受命輔佐雍正,,是事出有因,來源有自,,并非子虛,。
5.關于康熙臨終所言雍正(胤禛)第二子必為乾隆(弘歷)的問題
前引《朝鮮李朝實錄》載康熙臨終對馬齊所說:“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后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這句話,,是支持我們論點的關鍵所在,,需要詳加考訂。
在《清實錄》以及其他清代官書和私人著述中,,都說乾隆是雍正的皇四子,,這個說法得到了普遍的承認,從來沒有人提出過什么疑義,。所以,,必須證明這句話中胤禛第二子確指乾?。ê霘v),我們的論點才能成立,。為此,,我們需要先搞清雍正所有皇子的情況。
根據(jù)《清皇室四譜》,,雍正共有皇子十人,,其天倫次序如下:
(1)弘暉,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十六日生,。雍正嫡妃烏拉納喇氏,、后封孝敬憲皇后所出??滴跛氖炅鲁趿諝?。年八歲。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乾隆追封其為親王,,謚端,。
(2)弘昐,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日生,,雍正側(cè)妃李氏,、后封齊妃者出??滴跞四甓露湃諝?。年三歲。
(3)弘昀,,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生,,與弘昐同母所出??滴跛氖拍晔露諝?。年十一歲。
(4)弘時,,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生,與弘昐,、弘昀同母所出,。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歲。雍正十三年十月,,乾隆即位后追復宗籍,。 zgwww.net
(5)弘歷,,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母鈕祜祿氏,,后封孝圣憲皇后,。繼雍正為帝,是為高宗,,即乾隆皇帝,。嘉慶三年正月初三日死,壽八十有九,。
(6)弘晝,,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其母耿氏,,后封純懿皇貴妃,。雍正十年,賜號旭日居士,,十一年二月封和親王,,十三年五月,命值辦理苗疆事務處,。乾隆十八年正月,,授為議政大臣,三十五年七月十三日卒,。年六十歲,,謚恭。著有《稽古齋集》,。
(7)福宜,,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生。母年氏,,后封敦肅皇貴妃,。康熙六十年正月十三日殤,。年二歲,。
(8)福慧,,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九日生,,與福宜同母所出。雍正六年九月初九日殤,。年八歲,。以親王例葬。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乾隆繼位后追封其為親王,,謚懷,。
(9)福沛,,雍正元年五月初十日生,與福宜,、?;弁杆觥P龤?。年一歲,。
(10)弘曕,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生,。母劉氏,,后封謙妃。乾隆三年三月出繼果毅親王允禮,,襲封果親王,。二十八年五月,坐頑悖無狀,,降貝勒,。三十年二月病亟,特晉果郡王,,三月初八日卒,。年三十三歲。謚恭,。
據(jù)此,,乾隆實為雍正第五子?!肚寤适宜淖V》的編纂者唐邦治已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按語中指出:“‘實錄’雍正十三年載高宗追封福慧諭旨,,稱為皇八弟……而高宗實自居為第五子矣”,。說明在乾隆繼位之初,雍正諸子仍按天倫次序排列,,乾隆為第五子,。
那為什么后來官書概稱乾隆為雍正之“皇四子”呢?這是據(jù)“玉牒”而來,。原來,,修玉牒有個原則,就是皇帝諸子“幼齡薨逝,,不以齒序”,,因而二子弘昐,、七子福宜,、八子?;邸⒕抛痈E?,在修玉牒時,,以“幼齡薨逝”,未入雍正諸皇子之序,,僅“叢附于弘曕之后”,。[6]這樣,乾隆在玉牒上,,就成了雍正的皇四子,。后修《清實錄》、《皇朝文獻通考》等,,即以玉牒為準,。
那么康熙臨終遺言所指雍正之二子為誰?認真研究一下上列雍正諸子情況就會明白,。按天倫次序,,應指弘昐,但他早已于康熙三十八年三歲時死去,;后來玉牒所列雍正之第二子,,是為弘昀,但他也早已于康熙四十九年以十一歲幼齡早歸天堂,。故此,,康熙臨終所指雍正之二子必非他倆。再研究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臨死前仍存于世的雍正諸子中,,只有四子弘時,五子弘歷,,六子弘晝,,八子福慧四人(福沛,、弘曕尚未出生),。如以年齒序,則弘時為長,,弘歷為二,,弘晝?yōu)槿,;蹫樗摹K钥滴跖R終所言,,是據(jù)雍正諸子尚存于世的情況,,習慣地稱弘歷為第二子,。因此,不能依據(jù)玉牒,、《清實錄》以及后來所修其他官書稱乾隆為皇四子,,而否定康熙所言胤禛之第二子為乾隆的說法。恰恰相反,,這更證明了《朝鮮李朝實錄》沒有受清代政治事件和官書的干擾,,具有原始資料的特點,更加可靠,。
關于康熙臨終所說:“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云云,,是符合康熙的思想和歷史事實的。雍正以乾隆繼皇帝位的遺詔中說:“寶親王皇四子弘歷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諸孫之中,最為鐘愛,,撫養(yǎng)宮中,,恩逾常格”。[7]這并非虛譽之辭,,而是有史實可證的,。
乾隆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和宮,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即他十二歲以前,,一直與其異母弟、后曾封和親王的弘晝居于雍和宮內(nèi)的如意室,。乾隆晚年曾多次寫詩回憶這一段孩提生活:“總角讀詩書,,樂群識字初”,那情景,,使他永遠不能忘懷,。他在詩的自注中寫道:“予與和親王從幼即居此”。[8]他在另一首題為《新正雍和宮瞻禮》的詩中,,又寫道:“十二幼齡方離此”,,即“康熙六十一年始蒙皇祖養(yǎng)育宮中”。[9]這一年,,乾隆離雍和宮,,搬入紫禁城內(nèi)居住,獨得康熙的眷愛,,在康熙諸皇孫中,,無人能受到如此寵幸。乾隆的命運也從此迥異他人。
這一切都是雍正精心安排的,。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男子繼承皇位是不可改變的慣例??滴踔T子在爭奪久已空置的皇儲寶座斗爭中,兒子是一個有利的因素,。精明的雍正是深知此中奧妙的,。他雖然表面日與章嘉呼圖克圖等人談禪論佛,似無意逐鹿,,但暗中卻加緊活動,。他的存世的兒子弘晝,長乾隆七歲,,當時雖已是青年,,但“年少放縱,行事不謹”,,[10]使他很失望,,只有聰明伶俐的弘歷(乾隆),,使他滿意,。于是,他利用康熙因皇儲空虛而苦惱和老年人愛孫的心理,,把乾隆做為一張王牌,,打了出去,極力使乾隆贏得其祖的歡心,,以加強爭奪皇位繼承權(quán)的實力,。
這樣的機會終于到來了??滴趿辏?721年),,雍正陪侍康熙到避暑山莊避暑,使乾隆在其祖面前賣弄了一下聰明,,從而贏得了康熙的喜愛,。乾隆后來追述此事時寫道:“康熙六十年,予年十一,,隨皇考(雍正)至山莊內(nèi)觀蓮所下,,皇考命予背誦所讀經(jīng)書,不遺一字,。時皇祖(康熙)近侍,,皆在旁環(huán)聽,咸驚穎異?;士际加行淖嗷首媪钣桦S侍學習,。”[11]第二年,雍正又請康熙賞園,,乘機再將乾隆推薦給了康熙,。乾隆追述此事時寫道:“康熙壬寅(六十一年),皇考敬奉皇祖臨幸觀花,,慈顏有懌,,因于燕喜之次,以予名奏聞,,愛撫備至,,是為承恩之始。仰惟付托之重,,默契圣心,,投艱遺大,似即肇基于此”,。[12]康熙即命將“圓明園寢殿之左,,舊謂之牡丹臺者,即四十景中所謂鏤月開云者”,,為乾隆起居,、讀書之所,[13]使之可與他經(jīng)常接近(當時康熙住居圓明園旁的暢春園),。同時,,又將暢春園內(nèi)“澹寧堂”賜給乾隆,使之可以隨侍左右,。事情過了二十余年以后,,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在一首題為“鏤月云開”的詩中寫道:“猶憶垂髫歲,,承恩此最初”,,[14]殷殷懷念此事。乾隆于圓明園受康熙寵愛之事,,當在其年三月,。這也有其他材料可以印證?!队缿椾洝酚?,康熙六十一年三月戊申(1722年5月9日),“上幸皇四子和碩雍親王園”,。圓明園為雍正當皇子時的賜園,,所謂“和碩雍親王園”,,即指圓明園。同時,,《永憲錄》在上引一句之下又寫道:“自(康熙)六十年兩遇萬壽,,雍親王皆奏請駕臨,奉觴演劇,,以祝無疆,。天顏每霽,向妃嬪稱孝養(yǎng)焉”,??梢姡赫ㄟ^奏請賞園,,贏得了康熙的歡心。
這年夏天,,乾隆扈從康熙到避暑山莊避暑,,備受寵愛??滴鯇⑷粘E喿嗾?、引見官吏的“萬壑松風”殿旁的三間小殿“鑒始齋”,賜給乾隆為其讀書之所,。乾隆自記“夙夜祗隨圣祖,,綈幾展書,則親授章句,;批章引見,,則敬立座側(cè)。至于傳餐侍膳,,曲承含飴,,依膝之歡”,[15]可見其受寵愛之深,。乾隆還追述說:“憶自十二歲時,,隨皇祖圣祖仁皇帝駕往熱河避暑,朝夕隨侍,?;首嫒f幾之暇,輒流覽書史,,或親灑宸翰,,弘歷從旁竊觀,心慕而未敢以請也,?;首骖櫤霘v曰:‘汝愛吾書乎?’賜長幅一、復賜橫幅一,、扇一,,皆持以告我皇父,寶而藏之”,。這也是康熙其他皇孫不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所以乾隆自己也承認“特被恩寵,迥異他人”,。[16]
在避暑山莊,,乾隆還以箭法優(yōu)秀得到了康熙的垂愛。現(xiàn)在承德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一組建筑的大門門壁上,,還刻有乾隆的一首詩,,專門記述此事,詩中說:“閱射門前卻自思,,髫齡自此沐恩慈”,,他在自注中寫道:“憶予十二歲時,皇祖每御門引見,,恒命射于此,,若連中,則慈容大悅”,。對康熙的這種恩寵,,乾隆年至耄耋猶未忘懷,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一項諭旨中,,他還提及此事:“昔年朕隨侍皇祖山莊閱射,,朕連中五矢,仰蒙天語褒嘉,,慈顏大悅,,蒙賜黃褂,其時朕年十有二歲”,。[17]
另有一件事,,最能說明康熙寵愛乾隆,并有意將來讓他成為皇帝,。有一次,,雍正請康熙到他在承德的賜園獅子園用膳,乾隆隨康熙同住,,康熙特令召見乾隆生母,。乾隆追述當時的情景說:“是日,皇祖指予謂皇妣孝敬憲皇后(按:即胤禛之嫡妃)曰:‘帶其生母來見’,,皇祖連謂有福之人”,。當時,,乾隆還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子,其母原來只是雍親王府的侍女,,后被胤禛收為侍妾,,在雍親王府的地位很低下,康熙特別指名召見,,已屬破格,,對她又連稱“有福之人”,更非尋常,,當有深意存焉,!乾隆當皇帝以后,回憶起這件事來也說:“即今仰窺皇祖恩意,,似已知予異日可以托付,,因欲預觀圣母福相也”。[18]所以,,后來乾隆對其在避暑山莊的際遇,,一直念念不忘,說:“避暑山莊為皇祖臨幸最愛之地,,亦孫臣受恩特深處也”,。[19]
其年回到北京之后,,康熙即將乾隆養(yǎng)育于紫禁城內(nèi)的毓慶宮,。毓慶宮離康熙所居住的寢宮乾清宮不遠,這樣祖孫可時常親近,,乾隆從此可以經(jīng)常跟康熙學習統(tǒng)治權(quán)術,。乾隆后來追憶這一段生活時說:“予年十二時,始解文義,,每侍皇祖于乾清宮,,得瞻御座后屏風集諸經(jīng)銘語,即知綜括治道無遺,,而為君者,,必如是,然后可謂盡君道也”,。[20]所謂“御座后屏風集諸經(jīng)銘語”,,是指康熙所居乾清宮的御座屏風上,銘刻的從四書五經(jīng)上摘錄的一些“治國”格言,。
對于康熙對乾隆的特殊寵愛,,清代官書上也略有記載?!肚甯咦趯嶄洝肪硪唬呵?#8220;洎康熙壬寅(康熙六十一年),,年十二,,祗謁圣祖于圓明園之鏤月開云,見即驚愛,,命養(yǎng)育宮中,,撫視周摯,備荷飴顧恩養(yǎng),,親授書課,,教牖有加,偶舉《愛蓮說》以試,,誦解融徹,,獎悅彌至。……其年秋(按:應為夏),,隨侍圣祖巡避暑山莊,,賜居萬壑松風,讀書其中,。一日,,望見御舟泊晴碧亭畔,聞圣祖呼名,,即趨巖壁下,,顧謂勿疾行,恐致蹉跌,,愛護殊常,。獅子嶺之北為世宗藩邸扈蹕時賜園。圣祖幸園中進膳,,特命孝敬憲皇后率孝圣憲皇后(按:即乾隆之生母)問安拜覲,,天顏喜溢,連稱有福之人,,以上予信也,。木蘭從狝,入永安莾喀圍場,,命侍衛(wèi)引射熊,,取初圍獲熊兆,甫上馬,,熊突起,。控轡自若,,圣祖御槍殪之,,事畢,入武帳,,顧語溫惠皇貴太妃曰:‘是命貴重,,福將過予,。’恩鑒之神,灼然知圣母,、圣子允能膺受多福,,引貺方來,深信不爽者如此”,。從康熙皇帝口中說出“福將過予”的話來,,當然非同尋常可比,,他深信在自己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將來能當皇帝,否則很難做其他解釋,。所以,,《清高宗實錄》卷一說:乾隆繼承皇位是“圣祖深愛神知,默定于前,;世宗垂裕谷詒,,周注于后”,當是寫實之筆,。
由前引材料可以看出,,《朝鮮李朝實錄》所錄康熙臨終遺言:“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的話確指乾隆,,其淵源有自,,事出有因,是符合康熙思想的,,有大量旁證可以說明其確非向壁空造,。這些話在雍正時之所以沒有公布,,雍正也沒有把它做為反擊政敵,、證明其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的重要證據(jù),主要是當時乾隆充當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不能公開,,否則將會重演皇子間爭奪皇位繼承權(quán)的鬧劇。但是,,他對康熙的遺言是執(zhí)行了的,,就在他剛剛當上皇帝不久,即密定由乾隆繼承皇位,,他在遺照中說:“雍正元年八月間,,朕于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藏于乾清宮最高處,,即立弘歷為皇太子之旨也”,。[21]做為對領受康熙遺命的馬齊的報償,雍正將馬齊之弟李榮保的女兒,,許配弘歷為嫡妃,,使之得以后來被冊封為皇后(即孝賢純皇后)。馬齊本人則更是榮膺高位,。
綜上所述,,本文開頭所引《朝鮮李朝實錄》的一段資料,是可信的,。胤禛繼位是康熙的本愿,,康熙是因為寵愛乾隆而傳位于其父雍正的。對此,,筆者未敢自必,,鋪陳成文,聊為雍正繼位問題備一說,。
[1]《大義覺迷錄》,。
[2]《清朝野史大觀》卷一,雍正外傳,。
[3]《清史稿·馬齊傳》,。
[4]《清世宗實錄》卷二。
[5]清·蕭奭《永憲錄》,。
[6][10]《清皇室四譜》,。
[7][21]《清高宗實錄》卷一。
[8][9]《清宮史續(xù)編》卷六一,。
[11][12][13][18]《清高宗御制詩五集》卷九十,。
[14]《日下舊聞考》卷八○。
[15]《清高宗御制詩五集》卷九三,。
[16]《石渠寶笈》卷一,。
[17]《清宮史續(xù)編》卷四。
[19]《清高宗御制詩初集》卷十六,。
[20]《清宮史續(xù)編》卷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