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友必讀《音響二十要》轉(zhuǎn)臺灣音響大師劉漢盛畢生精華 (1)
編者序: 許多初涉發(fā)燒的朋友一定對各種聲音的感知缺乏必須的理性認識,,他們認為聲 音的音色是第一位的,。許多JS也利用發(fā)燒友意念上的模糊大作文章:“X萬元的X牌世界名箱不過爾爾……,我自己做(或代理)的箱子如何松軟,、柔和,,比他們 好聽多了,!”那么衡量一個音響發(fā)燒產(chǎn)品究竟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除了音色之外是否還有許多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呢?臺灣發(fā)燒宗師劉漢盛的《音響二十要》是解 讀這方面問題公認的權(quán)威,。也許看后您總是不能體會或不能完全體會,,怎么辦?不停地聽,、不停地對比,、不停地領(lǐng)會“音響二十要”-----最起碼,某些掘劣的 “國內(nèi)大師”的推銷廣告很難再欺騙您了,。
為什么要寫「音響二十要」 自臺灣有人開始寫音響器材的評論以來,,有關(guān)音響器材表現(xiàn)的各種名詞,、形容詞就一直處于不夠精確的情況下;而且,,許多名詞或形容詞也一直被評論員或讀者們誤 解,、誤用,以致于產(chǎn)生許多不應(yīng)該有的迷惑與矛盾,。究其原因,,中國人「差不多先生」的個性脫離不了責(zé)任,國內(nèi)國外土洋雜用的名詞也是原因之一,;最后,,評論人 員本身及讀者未能對器材評論中所用的名詞、形容詞深思也是幫兇,。因此,,許多評論甚至可說是玩弄文字游戲,灌水填充版面之劣作,。說得直接一點,,許多評論文章 距離應(yīng)該有的精確、紮實境界還有一段距離,。多年以前,,我因深受上述事項所苦,曾經(jīng)寫了一篇「音響十要」的短文,,當時只是簡單說明我評論器材的方向,。事隔多 年,我發(fā)現(xiàn)「音響十要」早已經(jīng)無法滿足「精確」的要求,,而且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許多評論文章仍然會因偷懶而寫得不夠周全。因此腦中就蘊釀著要重新為如何寫,、 看器材評論文章下個較詳細的分項,。
音質(zhì)是指聲音的品質(zhì),許多人都把它與「音色」混淆了,。什么叫作聲音的品質(zhì),?當您在說一雙鞋子品質(zhì)好的時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腳、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 形好不好看、時不時髦,。同樣的,,當您在說一件音響器材音質(zhì)好、壞的時候,,您也不是在說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專指這件器材「耐不耐聽」,!就好像耐不 耐穿,、合不合腳一樣。一件音質(zhì)很好的器材,,它表現(xiàn)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您不必去探討它聽起來舒服,、耐聽的原因,,那是專家們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斷 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zhì)的問題,。一件好的音響器材,,其音質(zhì)就應(yīng)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蛟S 我這么說您還是認為很抽象。其實不然,,我可以再舉實列來說明,。當您提到布料時,您會說:這塊料子的質(zhì)很好,。當您在吃牛排時,,您會說:這塊牛排的肉質(zhì)很好。 當您在稱贊一個小孩時,,會說:這個孩子的資質(zhì)很好,。所以,,當您在聽一件音響器材或一件樂器時,您也會說:它的音質(zhì)很美,。從以上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 道「質(zhì)」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音質(zhì)高貴,、很好,、很美就代表著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我可以說音質(zhì)是音響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所以我將它 擺在第一要。
音響第二要:音色
音響第三要: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布與控制力
極低頻
從20Hz-40Hz這個八度我稱為極低頻,。這個頻段內(nèi) 的樂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fēng)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這段極低頻并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 將音符寫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則極低頻對于音響迷而言實在用處不大,。有些人誤認一件事情,說雖然樂器的基音沒有那么低,,但是 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樂器的基音就是該音最低的音,,音只會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會有往下的音,。這就像您 將一根弦繃緊,弦的全長振動頻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長的振動就是泛音,。基音與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換句話說,, 小提琴與長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
低頻
從 40Hz-80Hz這段頻率稱為低頻,。這個頻段有什么樂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縮號、低音單簧管,、土巴號,、法國號等。 這個頻段就是構(gòu)成渾厚低頻基礎(chǔ)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會將這個頻段誤以為是極低頻,因為它聽起來實在已經(jīng)很低了,。如果這個頻段的量感太少,,豐潤澎湃的感覺 一定沒有;而且會導(dǎo)致中高頻,、高頻的突出,,使得聲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聽,。
中低頻
從80Hz-160Hz之間,,我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臺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么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 小房間的長,、寬,、高尺寸有關(guān)。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使耳朵不致于轟轟然??上?,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 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tài),,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 多人家里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這個頻段中的樂器包括了剛才低頻段中所提及的樂器。對了,,定音鼓與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頻
從160Hz-1280Hz橫跨三個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間的頻率我稱為中頻,。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樂器、人聲都包含進去了,, 所以是最重要的頻段,。讀者們對樂器音域的最大誤解也發(fā)生在此處。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但一般人卻誤以為它很高,;不要以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 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頻的上限而已,。從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這段中頻在音響上是多么重要了,。只要這段頻率凹陷,,聲音的表現(xiàn)馬上變瘦了。有 時,,這種瘦很容易被解釋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響迷都處于中頻凹陷的情況而不自知。這個頻段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從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來分析,。 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說,,2500Hz以上由高音單體負責(zé),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單體負責(zé),。這 2500Hz約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說,為了怕中低音單體在中頻極限處生太大的分頻點失真,,設(shè)計師們統(tǒng)統(tǒng)把分頻點提高到中頻上限的二倍處,,如此 一來,最完美的中頻就可以由中低音單體發(fā)出,。如果這種說法無誤,,高音單體做什么用呢?如果您曾經(jīng)將耳朵貼近高音單體,,您就聽到一片「嘶嘶」的聲,,那就是大 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沒有高音單體發(fā)出嘶嘶的音,,單用一個中低音單體來唱音樂,,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當然,,如果是三音路設(shè)計的喇叭,,這段中頻絕大部份會被包 含在中音單體中。
中高 |
|
來自: 觀風(fēng)、聽雨 > 《家庭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