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如何受影響?
全球變暖及本地城市化 |
|
溫度 |
|
|
|
香港天文臺總部錄得的年平均氣溫(1885-2007)。1940至1946年間沒有數(shù)據(jù)
|
在戰(zhàn)后1947至2007年間,,天文臺總部的氣溫平均上升速度是每10年0.17℃,,上升速度在1989至2007年間明顯加劇,達每10年0.34℃,。
|
|
香港天文臺總部錄得的年平均氣溫(1947-2007)
|
|
|
香港年平均氣溫的近期(1989-2007)趨勢比較
|
雨量 |
|
|
|
天文臺總部的年雨量 (1947-2007)
|
能見度 |
|
以天文臺總部觀測所得,,能見度低于8 公里的逐小時計算,并撇除了霧,、薄霧,、雨及高濕度(95%或以上)的情況,能見度在1968至2007年期間有轉差的趨勢,。直至1980年代后期,,趨勢不明顯,但80年代后期以后,,低能見度出現(xiàn)的頻率急劇上升,。低能見度出現(xiàn)的時數(shù)在1968至1987年期間每10年上升53小時,但在1988至2007年期間每10年上升580小時,。
|
|
香港天文臺總部在1968至2007年期間能見度低于8公里的年總時數(shù)(霧,、薄霧,、雨及相對濕度在95%或以上不計)
| 海平面 |
|
|
北角/魚涌年平均海平面(1954-2007)
|
云量 |
|
香港云量的數(shù)據(jù)是由經(jīng)訓練的觀測員每小時以八分法觀測所得的,。每日的平均云量是以該日每小時觀測所得的云量計算,,而年平均則以每日的平均云量計算。 1961至2007年間,,年平均云量每10年上升1.3%,。云量上升的其中一個潛在原因是城市化生成的大氣凝結核濃度增加,有利云的形成所致,。
|
|
天文臺總部錄得的年平均云量(1961-2007)
太陽輻射量 |
|
由1964至2007年期間,,年平均日太陽總輻射量有一個明顯的整體下降趨勢,。年平均太陽日總輻射量在全段時期每10年下降0.84兆焦耳/平方米。
|
|
京士柏站錄得的年平均日太陽總輻射量 (1964-2007)
熱帶氣旋 |
|
|
|
每年在香港300公里內(nèi)登陸華南沿岸的熱帶氣旋數(shù)目(1961-2007)
潛在影響 |
|
下列是有關潛在影響的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