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20日近午時分,,43歲的約翰·肯尼迪在總統(tǒng)就職典禮上昭告天下:“火炬已傳給新一代的美國人”。47年后,,這把火炬又傳給了新 一代的美國人,。按照肯尼迪的女兒卡羅琳和肯尼迪的弟弟愛德華的說法,火炬已交到奧巴馬手中,。他們認為奧巴馬是肯尼迪總統(tǒng)之后,,唯一能夠帶領(lǐng)新一代的美國人 創(chuàng)建另一個“新境界”的政治領(lǐng)袖。
中時電子報文章稱,,肯尼迪家族大家長和卡羅琳熱烈支援奧巴馬并在華府為他站臺的新聞,,不僅震駭希拉里競選團隊,亦撼動了整個民主黨,! 民主黨和媒體原預(yù)期希拉里和奧巴馬會在激烈競爭下,,打一場高格調(diào)的選戰(zhàn),,讓選民看看一個女人和一個黑人如何各顯身手。萬萬沒想到的是,,希拉里和奧巴馬之爭卻變成民主黨的“內(nèi)戰(zhàn)”,,姐弟鬩墻,相互砍殺,,毫不手軟,,媒體每天大肆渲染,蔚為2008年大選的一大奇觀,。已故美國名記者白修德(Teddy White)嘗言,,世界上有兩樁最刺激、最令人亢奮的事情,,一個是戰(zhàn)爭,,另一個就是美國大選。證諸希拉里和奧巴馬的翻臉掀桌,,白修德不愧是第一流的政治觀察家,。 許多人把民主黨初選變質(zhì)以及愛德華和卡羅琳力挺奧巴馬,都怪罪克林頓助選助壞了,,都說他有意挑戰(zhàn)種族情結(jié),、惡意批評奧巴馬,并經(jīng)常當(dāng)眾發(fā)飆怒罵 記者,。希拉里的競選策略本來是讓克林頓扮演比較低調(diào)的角色,,以免他的風(fēng)頭壓過希拉里。但希拉里在愛荷華出師不利屈居第三之后,,希拉里在情勢險峻之下只得聽 任丈夫披堅執(zhí)銳,,站在第一線單打獨斗,而成為希拉里陣營中的頭號打手,,美國媒體稱他是“頭號攻擊犬”(top attack dog),。 克林頓指摘媒體對希拉里太苛、對奧巴馬太寬,,這句話并非完全是氣話,,而是有事實根據(jù)的;但媒體(包括自由派)早就在希拉里當(dāng)?shù)谝环蛉藭r就對她不太客氣,,而不是在此次初選時才酷評她,。《紐約時報》社論雖挺希拉里,,但該報3個自由派專欄作家都反她,,文字尖酸刻薄的陶曼玲當(dāng)年即以連續(xù)幾個月謾罵克林頓夫婦而獲得普立茲獎。 克林頓當(dāng)打手,為希拉里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而這個傷害早就可以預(yù)見的,。問題在于希拉里總部沒有人可以拴住克林頓,除了希拉里,,亦沒有人膽敢叫他“閉嘴”,。奧巴馬說他有時候搞不清楚到底是跟誰競選,是克林頓呢還是希拉里,? 這一陣報紙標(biāo)題常出現(xiàn)“比拉里”(Billary)這個字眼,,以形容克林頓夫妻檔一起競選總統(tǒng)。已經(jīng)有評論家指出,,希拉里碰到愛荷華失利的危機,,就讓克林頓出面沖鋒陷陣,,以后希拉里當(dāng)上總統(tǒng)出現(xiàn)政治危機或外交危機時,,是否也要拜托丈夫出來幫她收拾?日后果真發(fā)生這種情況,,那美國豈不是有兩個總統(tǒng),?已經(jīng)有人冷言冷語地說,如希拉里當(dāng)選總統(tǒng),,就是克林頓當(dāng)?shù)谌慰偨y(tǒng)的開始,。 愛德華·肯尼迪是民主黨大老,也是自由派重鎮(zhèn),,他支援奧巴馬,,將會導(dǎo)致自由派出現(xiàn)西瓜效應(yīng)??肆诸D夫婦去年即開始大力游說愛德華出面支援希拉里,,但他堅持保持中立,原因之一是奧巴馬于2005年1月進入?yún)⒆h院后即處心積慮奉愛德華為師,,事事請教他,,連打算選總統(tǒng)這件事亦跑去問他的意見。愛德華鼓勵他出馬,,并說機會難得,,應(yīng)去試試。 卡羅琳先在《紐約時報》論壇版撰文支援奧巴馬,,愛德華則說他看到克林頓一再出言不遜后,,曾打電話給克林頓,勸他冷靜一點,,兩個人在電話上吵起來,,不歡而散。 愛德華力挺奧巴馬的理由,只說了一半,,另一半不能開口的理由,,也許是他不愿看到克林頓夫婦在白宮輪流做莊而形成“克林頓朝代”??夏岬霞易逡蜻B番悲劇,,以及愛德華本身的無能而未能建立朝代;此外,,自由派一向不太喜歡南方民主黨人,,愛德華即曾在1980年挑戰(zhàn)卡特競選連任。愛德華在初選即站出來挺奧巴馬,,除了給希拉里難堪之外,,在民主黨黨內(nèi)亦屬罕見。現(xiàn)在希拉里最擔(dān)心的是克林頓時期的副總統(tǒng)戈爾也跑出來支援奧巴馬,,那真是雪上加霜了,。 民主黨打內(nèi)戰(zhàn),肯尼迪亦鬧分裂,,前司法部長羅伯·肯尼迪的三個子女公開挺希拉里,。克林頓夫婦皆非省油的燈,,他們久經(jīng)戰(zhàn)陣,、屢遭橫逆,但亦以反敗為勝而出名,! 30女作家惡評希拉里 此外,,希拉里挾著前第一夫人的銜頭,成為本屆總統(tǒng)大選唯一女性候選人,。她于選戰(zhàn)中大打性別牌,,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告急時,更以眼淚攻擊奪取女性選民芳心,,令危急的選情起死回生,。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希拉里在女性知識分子群中卻顯然犯了眾憎,,最近美國三十位知名女作家甚至共同出書,對她品頭論足,,文章中充滿個人成見,,貶多于褒。 新書《三十種檢視希拉里的方式》(Thirty Ways of Looking at Hillary),,集合了三十位女作家的文章,,徹底評論這位政壇女強人,,由《紐約客》主編莫里森(Susan Morrison)編輯。她指出,,希拉里本人已成為美國社會一個談?wù)摤F(xiàn)象,,介紹希拉里政策理念及擔(dān)任參議員政績的文章已夠多了,因此新書是從女性的觀點來看希拉里,。 三十位女作家?guī)缀醵疾皇枪埠忘h人,,大多是中年的中產(chǎn)階級白人女性。她們的文章對希拉里卻少有好評,,有人認為她不夠女性化,、不懂得妝扮,也有人批評她的婚姻與家庭,。她在白宮的動蕩歲月仍堅強面對媒體及大眾,,不在人前示弱的個性,竟然也成了個性中“不討好”的特質(zhì),。 從希拉里的寵物,、婚姻、喜愛的書,、喜愛的食物,、衣著、名字,、嗜好(或沒有嗜好),各位執(zhí)筆者都各抒己見,,把希拉里里里外外“解剖”,。希拉里在同性知識分子之間受到厭棄原因是來自其成就,當(dāng)中批評得最率直的是小說家Lionel Shriver,,她說,,“首位真正可能當(dāng)上美國總統(tǒng)的女性候選人”其實是靠丈夫的衣尾效應(yīng)競選。著名編劇兼作家Judith Thurman認為,,希拉里的機心和野心叫很多女性感到復(fù)雜,。 語言學(xué)教授Deborah Tannen則提到人們對女性的期望(要求女人味和妥協(xié))和對政客的期望(要求強勢和進取)出現(xiàn)沖突,,令希拉里這類的政客成為不可思議的混合體,。 評論此書的《新聞周刊》書評人Julia Baird倒是說了公平話,她認為,,這些多半居住在紐約的女作家批評希拉里不夠感性,、沒有嗜好,甚至對她說話的腔調(diào)都不喜歡,,其實出于個人主觀的看法,。 自從七十年代女性運動風(fēng)起云涌以來,美國女性已經(jīng)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在政治參與方面也有一定的信心,。希拉里可以說是走過這些年代的表征,,Baird表示,很難了解為什么許多美國女性知識分子如此不喜歡希拉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