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開始是第三部分-行為模式。前面講過的創(chuàng)建模式是與對象的創(chuàng)建有關的,,結構模式是關于對象的繼承,、依賴以及擴展的,這部分模式是協(xié)調(diào)對象與對象之間結構關系的,。 C1) Chain of Responsibility(職責鏈) 定義:通過給一個以上對象處理請求的機會來避免請求的發(fā)送者和接收者的耦合,。鏈接接收對象并在鏈中傳遞請求直到有對象處理它。 這個模式的使用頻率屬于中等,,可能由于有時候出于效率的考慮,,不使用這個模式。因為鏈表結構勢必每個請求都要從第一個節(jié)點開始傳遞,,而有可能最后一個節(jié)點才會處理這個請求,,這樣處理性能大打折扣。通常,,這種情況下,,都喜歡使用運用這個模式概念的過程語法if...elseif...else或者更加形象化的switch-case語法。但如果接收對象對于開發(fā)者來說是未知的,,我們就無法將其過程化,,還必須借助面向對象的強大的擴展能力。 最常見的應用就是Filter(過濾器),,我就不自己舉例了,,直接來看javax.servlet包中的Filter.java,,代碼去掉注釋如下: public interface Filter { public void init(FilterConfig filter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public void doFilter ( ServletRequest request, 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FilterChain chain ) throws IOException, ServletException; public void destroy(); } 關注一下doFilter方法,request對象就是所說的請求,,而chain對象(FilterChain)就是一個過濾器對象組成的鏈,,在實現(xiàn)Filter接口時,對于doFilter的實現(xiàn)如下: public void doFilter ( ServletRequest request, 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FilterChain chain ) throws IOException, ServletException { //處理請求request chain.doFilter(request, response); //調(diào)用鏈表中下一個過濾器對象 } 如果需要,,chain.doFilter(request, response);可以不要,,也就是當自己處理完請求后,就結束傳遞,,避免處理結果被后面的對象修改,,但在Filter中不推薦這么做。 如果每個接收對象都需要處理請求的某一部分,,就可以將不同的處理功能放在不同的對象里面,,對單一處理的改動也非常方便。如此,,層次清晰分工明確,,的確是非常漂亮的行為模式,我個人也比較喜歡這個模式,。
參考: 1,、 http://www./designpatterns/cor.htm(中文、java實例) 2,、 http://www./Patterns/PatternChain.aspx(英文,、C#實例、UML) 3,、 http://www.caterpillar./PmWiki/pmwiki.php/DesignPattern/ChainofResponsibility(中文、java實例,、UML)推薦 4,、 http://www./tech/DesignPattern/ChainOfResponsibility.html (日文、java實例,、UML)
|